年精神损害赔偿与物质损害赔偿有何异同
精神损害赔偿与物质损害赔偿有何异同?
1. 异同点:
- 不同点:(a)内容层面,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受害人因侵权行为受到的精神痛苦、精神创伤或人格权侵害所进行的非财产性赔偿;而物质损害赔偿则是对财产直接减少或灭失、可得利益丧失等实际经济利益的补偿。(b)计算标准上,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由法官根据侵权行为的具体情况、受害人的精神受伤害程度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酌情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物质损害赔偿通常依据实际损失或者预期可得利益的计算方式进行确定,相对客观明确。(c)证明难度上,精神损害赔偿往往需要提供更为详尽且复杂的证据来证明精神损害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而物质损害赔偿的证明一般较为直观,如财产损失可通过购买发票、价值评估等方式证实。
- 相同点:无论是精神损害赔偿还是物质损害赔偿,其法律基础均为《民法典》中的侵权责任规定,都是侵权人因其违法行为对受害人造成损害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都要求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前提,并遵循填平原则,即赔偿金额应尽可能恢复受害人在未遭受损害时的状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
如何计算和量化精神损害赔偿金额?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于受害人在遭受侵权行为后,其人格权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非财产性损害的经济补偿。在法律体系中,计算和量化精神损害赔偿金额并非机械地套用固定公式,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酌定。
1. 侵权行为的性质、方式、情节及后果:严重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如故意伤害致人伤残或死亡、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侮辱诽谤等,通常会得到较高的精神损害赔偿。
2. 受害人的精神受损程度:包括受害人在侵权行为后出现的精神痛苦、精神疾病、生活能力下降等情况。
3. 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出对受害人精神慰藉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4. 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及经济能力:过错越大、经济条件越好,赔偿责任相应也会加重。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7号)第十条明确规定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考虑的因素:“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根据以下因素确定:(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官在裁量精神损害赔偿金额时,需结合以上各项因素,并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出合理、适当的判决。
精神损害赔偿与物质损害赔偿在侵权责任领域中各具特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我国全面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律师和司法机关需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两种赔偿方式的适用条件和赔偿标准,确保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温馨提示』大律师网,汇集了全国各地3万+注册会员律师,为您提供全方位解决问题的保障。点击下方按钮在线咨询,我们将免费为您推荐专业律师,让您无后顾之忧。选择大律师网,让我们成为您的坚强后盾!